自然杀伤细胞(NK)与B细胞和T细胞相同的祖细胞进化而来。来自骨髓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1-6%。能够靶向和溶解广泛的肿瘤、受感染或受损细胞,而不需要先激活。NK细胞通过颗粒酶/穿孔素发挥其细胞毒性作用,很像CD8+T细胞。它们还通过表达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来刺激适应性免疫。
NK细胞功能--细胞毒性
NK细胞激活机制最初描述的“失踪自我”假说,即NK细胞目标细胞无法表达MHC I,这种机制有助于识别肿瘤细胞和转化细胞。NK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判断激活与抑制信号比。当多个激活受体结合可以覆盖抑制性受体结合MHC I的信号时,触发NK细胞的细胞毒性。

NK细胞功能--协同树突状(DC)细胞
NK细胞作为先天免疫反应中第一道防线,后来被发现表现出与树突状细胞的协同和共激活关系。NK细胞通过诱导其细胞死亡来调节DC群体的细胞死亡。在NK细胞检测到肿瘤或损伤细胞的情况下,后者表达TNF-α 和IFN-γ,刺激附近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激活的树突状细胞作为炎症启动子,表达一系列细胞因子(IL-2、IL-12、IL-18、IL-15,IFN-α & IFN-β),这些因子增强NK细胞的活性、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毒性。与此同时,活化的树突状细胞通过招募T细胞来促进抗肿瘤反应。

一、NK细胞信号通路研究
1
磷酸化蛋白检测
HTRF高灵敏磷酸化蛋白检测试剂盒应用经典双抗夹心的检测模型,特异性识别磷酸化位点来检测蛋白磷酸化水平。轻松实现2小时检测磷酸化蛋白。

2
细胞因子检测
标记了荧光供体Eu或Tb的抗体和标记了荧光受体的XL665或d2的抗体,结合细胞因子,使用320nm或340nm光激发供体产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信号620nm),受体发生665nm荧光信号。细胞因子检测模型:双抗夹心。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可以利用该特点实现“多因子检测”。
3
杀伤功能检测
(1)
生物标志物(颗粒酶&穿孔素)
颗粒酶 B存在于细胞毒性淋巴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中。与穿孔素共分泌,穿孔素在细胞膜上形成孔,进入靶细胞的细胞质并通过半胱天冬酶活化触发细胞凋亡。检测原理利用标记了镧系元素Eu的荧光供体的抗体和荧光受体d2的抗体特异性识别分泌的Granzyme B,采用双抗夹心的检测模型定量Granzyme B。快速检测细胞上清液和全细胞中的人颗粒酶B。无需任何洗涤步骤即可实现高通量,替代ELISA。原理如下图,穿孔素的检测原理亦是。
(2)
DELFIA EuTDA终点法
靶细胞与BATDA共孵育,BATDA进入细胞后,被内酯酶裂解形成TDA,亲水性的TDA不能再穿过细胞膜屏障。与效应细胞共孵育,启动杀伤效应将靶细胞中的TDA释放到上清液中,然后将其转移到检测板上,并化合物溶液结合生成荧光分子EuTDA。细胞裂解导致EuTDA的增加,因此信号的增加与标记的靶细胞群的细胞死亡相关。

BATDA法与51Cr 释放法的平行性最好,作用时间明显缩短,可重复性高,对悬浮靶细胞和贴壁型靶细胞均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重复性好,可以满足免疫细胞体外杀伤效力检测的需要。
来源于优宁维药物研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