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态 eDNA 测序技术革新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技术背景与行业痛点
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关键指标。
传统监测手段(如形态学鉴定、拖网调查、声学探测)存在显著局限性:
效率瓶颈:依赖人工采样与专家鉴定,耗时耗力;
检测盲区:难以捕获隐蔽物种、稀有物种及幼体阶段个体;
生态干扰:拖网等采样方式可能对栖息地造成物理损伤。
环境 DNA(eDNA)技术与宏条形码(Metabarcoding)的结合,通过从水体、沉积物等环境样本中提取 DNA,扩增特异性条形码基因(如线粒体 COI、12S rRNA、16S rRNA)并结合高通量测序,实现了高灵敏度、高通量的物种鉴定,为鱼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解决方案。该方法不仅能检测现存鱼类,还能反映历史分布信息,适用于生物多样性评估、入侵物种监测、濒危物种保护及食物网分析等多个领域。
生工生物技术优势
数据库支撑体系
项目整合多源权威数据库,构建鱼类特异性分析平台:
MitoFish:含 883,769 条线粒体序列,覆盖 45,582 个物种(1 门 6 纲 87 目 572 科 4619 属);
FishBase:全球鱼类分类学与生态学数据中枢;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聚焦本土濒危物种监测。
引物体系优化
针对不同生境(淡水 / 海水)开发特异性引物,兼顾扩增效率与物种覆盖度:
标准化分析流程与多维数据解读
项目采用全流程质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体系:
部分分析内容示意图:
鱼类群落组分图
典型研究案例:
eDNA 技术揭示退化海洋生态系统鱼类多样性
研究背景:南海北部退化海域鱼类群落监测(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4, IF=7)
技术路线:
采样范围:东经 107°-118°,北纬 16°-24°,水深 0-200m;
样本处理:15L 水样分三层采集,0.45μm 滤膜过滤,MiFish 引物扩增 12S rRNA 基因;
对照方法:同步开展传统拖网调查与环境因子(水温、盐度、溶解氧等)监测。
核心发现:
检测效能优势:eDNA 技术较拖网法多检出 23.7% 的物种数,尤其对深海小型鱼类与隐蔽物种检出率提升显著;
季节动态解析:夏季物种丰度较冬季高 42.3%,与水温、叶绿素 a 浓度呈正相关(Pearson's r=0.68, p<0.01);
生态驱动机制:冬季低温促使鱼类向低纬度迁移,eDNA 技术精准捕捉到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规律。
技术服务对接
如需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或详细技术手册,可通过以下渠道联系:
电话:
021-5707 2083/2062/2064
邮箱:
16s@sangon.com/18s@sangon.com/its@sangon.com
生工生物致力于以标准化 eDNA 技术体系,助力水生生态系统的精准监测与可持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