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1298214
发布日期:2025/6/20 17:31:00

还在为转染效果不佳烦恼?

一文读懂转染试剂的黑科技!

穿越细胞膜的奇妙之旅,小分子有大智慧

转染是将外源核酸(DNA/RNA)导入真核细胞的关键技术

作为一名生物人,当您需要在实验中把外源基因送入细胞时,是否曾为五花八门的转染试剂挑花了眼?

这些看似简单的化学试剂,其实蕴藏着精妙的分子智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转染试剂的神秘面纱!

01穿越细胞膜屏障:“特洛伊木马计”   

想象一下,您需要向一个戒备森严的城堡(细胞)内运送一份珍贵包裹(核酸)。城墙(细胞膜)高大坚固,守军严密。怎么办?转染试剂就像精明的特洛伊木马,设计了多种穿透细胞膜的妙计!

1. 离子共价结合:电荷相吸的魔法

带正电的转染试剂(如PEI、聚赖氨酸)与带负电的核酸结合形成复合物,利用正负电荷相吸原理,“粘”上带负电的细胞膜。这就像给核酸包裹贴上了磁性标签,轻松被细胞膜“吸”进去!

2. 脂质体介导:细胞膜的“双胞胎兄弟”

由磷脂组成的脂质体转染试剂,结构酷似细胞膜。当它接近细胞时,就像失散多年的“双胞胎”相认拥抱,瞬间融合后将携带的核酸释放进细胞内部。

3. 蛋白质介导:精准的“钥匙开锁”

一些高端玩家如仙台病毒包膜(HVJ-E)试剂,利用病毒融合蛋白作为“万能钥匙”,直接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开启融合通道。这种机制不仅高效,还能运送多种“货物”——DNA、RNA甚至蛋白质。

02核酸释放:“越狱行动”

成功进入细胞只是第一步,核酸还需从“牢笼”中释放才能发挥作用。不同转染试剂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越狱方案”:

1. 破坏性释放 简单粗暴的“破墙而出”,部分脂质体在融合后直接破裂释放核酸,但对试剂稳定性要求高。

2. 温和释放: 优雅的“金蝉脱壳”,通过pH值或温度变化触发结构重组,让核酸悄无声息地渗出。这种智能响应释放对细胞更友好。

3. 内体逃逸大师 Gemini表面活性剂类试剂在内体酸性环境中会“变身”,形成反六角相结构,破坏内体膜实现核酸释放。这种“变形金刚”般的能力,让转染效率大幅提升。

03转染类型:瞬时转染 vs 稳定转染

同样是送基因进细胞,目标不同,策略大不同!转染按基因留存时间分为两大阵营

1. 瞬时转染:基因的“快闪行动”

核心特征:外源DNA/RNA不整合基因组,像“过客”短暂表达后消失。

表达时长:

转染后24-72小时达峰值,通常1周内“退场”。蛋白表达在48小时,RNA干扰在72小时收数据最佳。

应用:
  启动子活性测评:荧光报告基因(如GFP)点亮调控元件强弱
  RNAi基因沉默:siRNA/miRNA瞬时敲减靶基因,48小时见分晓
  CRISPR基因编辑:递送Cas9 mRNA+gRNA,避免脱靶风险

实验周期:1-3天

2. 稳定转染:基因的“永久定居”

心特征外源基因整合基因组或成游离体。

整合概率:约1/10⁴细胞中彩(堪比彩票中奖)

表达时长:数月到永久

应用:
  重组蛋白工厂
:CHO细胞稳定表达抗体
  疾病机制研究:构建基因过表达/敲除细胞株,模拟长期病理
  CAR-T细胞治疗:慢病毒载体将CAR基因“烙”在T细胞基因组

实验周期:筛选需2-4周,每隔3天换新鲜筛选培养基

04转染方法全解析:化学、物理、生物三大派系斗法

选对转染试剂只是成功一半,方法的选择才是灵魂操作!不同门派各显神通,快看看谁是你的“本命技”!

1. 化学法:分子级“伪装大师”

核心技能:用带正电的载体“打包”核酸,骗过细胞膜安检!

脂质体:
代表:阳离子脂质体和中性脂质体
原理阳离子脂质与带负电的核酸结合成复合物,靠静电吸附细胞膜表面,通过内吞作用“混进”细胞。中性脂质体是利用脂质膜包裏核酸,借助脂质膜将核酸导入细胞膜内。

适用场景:贴壁/悬浮细胞DNA/RNA转染,操作快、效率高、重复性好

特性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能会干扰细胞的代谢。且血清会干扰复合物形成,需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试剂和核酸(转染后可加回血清),转染效果随细胞类型变化大。

阳离子聚合物:
代表:PEI(聚乙烯亚胺)、树枝状聚合物
原理:带正电的聚合物与核酸带负电的磷酸基团形成带正电的复合物后,与细胞表面带负电的蛋白多糖相互作用,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特性:细胞毒性较低,转染效率高于脂质体转染,适用也较为广泛。

磷酸钙:
原理:与DNA通过沉淀反应形成磷酸钙-DNA复合物,粘附到细胞膜表面,借助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质。
特性:不适用于原代细胞,pH值,钙离子浓度,DNA浓度,沉淀时间,细胞孵育时间乃至各组分加入顺序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实验条件摸索和优化时间较长,且重复性不佳。

DEAE-右旋糖苷法

原理:带正电的DEAE-右旋糖苷与核酸带负电的磷酸骨架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被细胞内吞。

特性:相对简便、结果可重复,但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一系列细胞类型的转染效率低(在原代细胞中通常低于10%),转染时需除血清,限瞬时转染。

2. 物理法:硬核“细胞开锁术”

核心技能:暴力破膜,简单直接!

电穿孔法(电转染,常用)

原理:高压电脉冲在细胞膜上炸出纳米级小孔,同时细胞膜上电势升高,核酸靠类似于电泳的方式经临时微孔穿过细胞膜,膜孔秒级自愈。

适用:所有细胞类型的瞬时和稳定转染,特别是难转细胞(如T细胞、干细胞)。

特性:操作相对简单、无载体要求、对细胞类型的依赖性小,但高电压脉冲可引起大量细胞死亡,仅部分细胞膜可以成功修复,因此相比化学转染方法,电转染需要使用更多数量的细胞。

基因枪粒子递送:

原理:粒子轰击,使用 “基因枪”将用核酸包被的微观重金属粒子(通常是金或钨)高速投射到受体细胞中。

适用:用于瞬时转染培养物中的分裂细胞和不分裂细胞以及体内细胞,通常用于基因疫苗接种和农业应用。

特性:技术可靠、快速,但需要昂贵的设备,可对样本造成物理损伤,由于较高的细胞死亡率而需要较多的细胞数量。

直接显微注射:

原理:通过细针将核酸一次递送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中。

适用:仅限于体外应用,但不适用于需要转染大量细胞的研究。

特性:效率高,接近 100%,但需要相当高的技能,非常费力,且经常导致细胞死亡。

激光介导转染(光转染、激光转染或光穿孔):

原理:使用激光脉冲瞬时透化细胞膜当激光诱导膜产生微孔时,培养基和胞质之间的渗透压差异有利于培养基中的核酸或其他所需物质(离子、小分子、蛋白、半导体纳米晶体等)进入细胞。

特性:高转染效率,能够在细胞的任何位置产生微孔,但需要昂贵的激光显微镜系统。

3. 病毒介导法:“特工渗透”

核心技能:病毒侵染

原理:病毒融合蛋白(F蛋白)像“万能钥匙”直接撬开细胞膜,通过膜融合将核酸/蛋白送入胞质,绕过内体降解风险。

特性:体内转染效率高且能持续基因表达,免疫原性、细胞毒性、载体方面存在技术挑战,生产程序耗时费力、成本高(生物安全要求)、包装能力低(大多数病毒载体约为 10 kb,而非病毒载体约为 100 kb),病毒载体制剂的感染性存在变异性。

05选择困难症?这份“快递选择指南”请收好!

面对琳琅满目的转染试剂,如何挑选您的“最佳拍档”?

1. 看细胞类型:
娇贵型细胞(原代、干细胞): 选择低毒性转染试剂

常规细胞系: 经典的PEI或脂质体就够用

体内实验: 选择体内转染专用试剂

2. 看“货物”性质:
小RNA(siRNA/miRNA): 选择专用RNA试剂

大质粒(>10kb): 需要强包裹能力的PEI或新型聚合物

06避坑指南:转染失败的6大元凶!为什么我的转染效率总是不理想?

细胞、核酸、试剂、环境—谁的“手”在拖后腿?

转染效率忽高忽低?不一定是试剂的问题,这六大变量才是幕后操盘手,精准调控让效率蹭蹭涨!

1. 细胞状态:效率的“地基”

细胞代次:

传代>50次的“老细胞”膜电位下降,吞核酸能力暴跌→解决方案:冻存低代细胞(<P20),每3个月复苏新批次。

融合度:

确保细胞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对数生长期),贴壁细胞70-90%为黄金区间(太稀→“吃不饱”,太密→“挤得慌”),悬浮细胞密度控制在0.5-2×10⁶/ml(密度>3×10⁶/ml时效率腰斩)

2. 核酸质量:基因的“弹药纯度”

纯度指标: 

OD260/280=1.8-2.0(<1.8→蛋白污染,>2.0→RNA残留),OD260/230>2.0(<1.8→盐离子/溶剂污染)

构型玄学:

瞬时转染:超螺旋质粒效率>线性DNA 3倍(拓扑异构酶更爱“卷王”)

稳定转染:线性化DNA整合效率反超2倍(断端促进同源重组)

浓度陷阱:

过高浓度(>2μg/ml)引发复合物聚集,堵塞细胞“胃口”→ 解决方案:DNA(μg):试剂(μl)=1:2~1:3(需预实验确定)

3. 试剂性能:载体的“快递战力”

电荷密度

阳离子试剂与核酸的比例决定复合物粒径(正电荷过剩→毒性飙升,负电荷过剩→细胞拒收)→ 最优区间:PEI类N/P=5-10,脂质体类+/−=1.5-4(详见试剂说明书)

血清干扰:

传统脂质体遇血清失活→ 解决方案:换用血清耐受型试剂,或转染前短暂洗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孵育30分钟)

4. 复合物制备:分子级“烹饪火候”

孵育时间:

脂质体/DNA复合物需静置15-20分钟(<5min→包裹不全,>30min→聚集沉淀),PEI类需剧烈涡旋混合(静置会分层)

缓冲液pH:

酸性环境(pH<6.5)导致复合物过度紧缩,细胞“噎住”,碱性环境(pH>7.5)使复合物松散,半路“散包”→解决方案:用Opti-MEM®(pH7.0-7.4) 稀释试剂和核酸。

5. 微环境(温度与CO₂):细胞的“舒适圈”

转染时撤抗生素(庆大霉素使脂质体效率降40%)。维持37℃/5% CO,温度波动>2℃导致膜流动性剧变。

6. 增效剂加持:效率的“隐形推手”

带负电聚合物可中和复合物过强正电荷,毒性降低;胆固醇修饰可提升脂质体膜融合能力,转染效率增加;转染后6小时,摇床轻震(50rpm) 促进复合物内吞。

*技术小tip:转染前同步细胞周期至S期可提升效率(S期(DNA合成期)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增加,这使得外源核酸更容易进入细胞)

生工推荐

生工转染试剂系列选购指南

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转染试剂作为基因工程的“幕后英雄”,正以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助力生命科学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基因快递员”,让您的研究事半功倍!下次实验前,不妨再想想:今天的“快递”,选对了吗?

 

上一篇:技术 | 超越Ozempic:肥胖研究的新前沿 下一篇:新品 | 快快快!从FFPE组织样本中灵活快速地纯化DNA和RNA
已经到最底了
服务支持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