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1298214
发布日期:2025/7/27 17:25:00
在人工合成 DNA 中,单链寡核苷酸的应用形式最为广泛,比如PCR引物 、捕获探针文库、寡核苷酸药物等。在靶向捕获实验中,单链寡核苷酸组成的Panel可谓是整个实验环节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Panel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那我们究竟选择哪一种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是更好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对比一下现在市面上用的比较多的化学合成法和芯片合成法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

 

 
化学合成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化学合成法。

自Todd等[1]在20世纪50年代合成出了第一个二嘧啶核苷,一系列寡核苷酸合成方法也陆续被开发出来[2]。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固相亚磷酰胺化学寡核苷酸合成法,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整个过程通过脱保护、偶联、盖帽及氧化四个步骤来进行,经过上述步骤的循环反应,即可得到特定长度的DNA片段[3]。目前许多合成仪都是基于这个原理来进行合成的。

图1 亚磷酰胺合成法[4]

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单次合成量较大(和芯片合成相比)、准确性较高、灵活性以及可控性较好,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合成特定序列的探针,通过质控可以很好地控制探针的合成量、质量、纯度和浓度,这使得单条探针合成在多种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用质谱进行单条的分子量检测,同时后期既可以进行单条发货,或者混成引物池发货,也可以根据实验的需求自行选择其他方式。然而,单条探针合成也有其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通量较低,由于柱式合成的寡核苷酸的每轮合成反应效率通常低于99.5%,导致柱式合成120 nt以上、高纯度的探针非常困难,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柱式合成寡核苷酸的应用[2]

 
芯片合成法
 

芯片合成是以芯片为载体,以高密度、集成方式在其表面特定位点上进行合成反应,从而在节省试剂的同时实现高通量合成[5]

图2 DNA芯片技术的原理[6]

它的最大的优点在于高通量和自动化。在一个芯片上,你可以同时合成成千上万条探针,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而且,芯片合成通常使用自动化设备,可以自动化地完成探针的合成和固定,减少了人为操作的误差。芯片合成的量一般为飞摩尔级,通常比柱式法的合成量低2~4个数量级[4]。低合成量也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试剂量使用较少,可以很好的降低实验成本。再者,芯片合成由于其设备结构复杂,从而会导致与柱式合成相比,其合成的误差会多一些[4]。还有一点和化学合成的显著差异,即是芯片合成的寡核苷酸是混合的引物池形式,所以常规的质谱检测是无法对其质量进行检测的,而且又因为合成的成品就是引物池的形式,也是没法拆分成单条进行发货。

 

 
那么,现在小伙伴们有没有对不同的合成方式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呢?但是究竟哪种合成方法更适合你的实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选择哪种合成方法,需要根据你的通量需求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每种合成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并且都适用于多个领域的实验。希望小伙伴们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合成方式,并且顺利完成实验哦~
 

 

 

生工推荐

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高通量测序部以来,逐步引进了Illumina,Life,DNBSEQ,PacBio、Nanopore、等二代/三代测序平台。建立了2000平米高标准实验室(通过了国家ISO认证)并搭建了50PB级存储及运算能力的服务器集群,能满足绝大多数科研客户的研究需要。同时,生工高通量测序团队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目前有100余专职员工,其中高级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生物信息工程师占比50%以上,10年来,通过生工高通量测序服务所发表的文章累计影响因子在10000分以上。

生工生物现可提供多种靶向捕获测序定制,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来电与我们技术支持沟通交流。

技术支持联系方式:021-3777 2413。

 

参考文献

[1] MICHELSON A M, TODD A R. Nucleotides part XXXII. Synthesis of a dithymidine dinucleotide containing a 3′: 5′-internucleotidic linkag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55: 2632-2638.

[2] 黄小罗, 戴俊彪. 人工DNA合成技术:DNA数据存储的基石[J]. 合成生物学, 2021, 2(3):335-353.

[3] 闫汉, 肖鹏峰, 刘全俊, 陆祖宏. 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J]. 合成生物学, 2021, 2(3):3354-370.

[4] Randall A. Hughes, Andrew D. Ellington. Synthetic DNA Synthesis and Assembly: Putting the Synthetic in Synthetic Biology[J].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2017;9:a023812.

[5] 彭凯, 逯晓云, 程健, 刘莹, 江会锋, 郭晓贤. DNA合成、组装与纠错技术研究进展[J].合成生物学, 2020, 1(6):697-708.

[6] 冯淼, 王璐, 田敬东. 基因合成技术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 2013, 29(8): 1075−1085.

 

 
END
 

 

图片

 

上一篇:【流式宝典】单细胞悬液冻存处理总失败?手把手教你优化流式实验结果 下一篇:技术分享|合成一个超低交叉污染率的NGS接头有多难 生工生物 2024年05月09日 16:26 上海
已经到最底了
服务支持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